1939年8月23日,纳粹德国与苏联在莫斯科秘密签署了《苏德互不侵犯协定》。这一历史性协议背后,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与多方压力。在纳粹德国崛起的过程中,英法两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,选择通过“绥靖政策”逼迫纳粹与苏联发生冲突,甚至在无视东欧盟国利益的情况下推进这一策略。面对英法的自私行为,苏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,尤其是在远东地区,日本法西斯的扩张让苏联感到两面夹击,因此为了集中力量应对日本,苏联不得不寻求与德国的暂时合作。
与此同时,纳粹德国依靠反共反苏的立场,获得了西方国家的支持,尤其是美国的资本力量。希特勒宣扬“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梨赢得土地”,并坚信雅利安人天生比斯拉夫人更高贵,彻底摧毁斯拉夫民族并占领其土地,成为纳粹政权的核心目标。然而,德国对两线作战的深刻教训并未忘记,尽管对外宣扬战争胜利的理想,德国深知必须先解决西欧的英法,以避免再次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。
即使苏德合作顺利,波兰被迅速瓜分,德国在西线消灭法国,但德国并未有足够时间和资源发展海军。面对海岛国家英国的坚决抵抗,纳粹德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在这时,苏联也积极扩张,特别是吞并了芬兰、波罗的海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,迅速向西推进300至400公里的国界线。此举直接触动了纳粹德国的底线,因为罗马尼亚是德国石油供应的重要来源,双方的合作关系在这一点上变得越来越紧张,苏德战争也逐渐迫在眉睫。
展开剩余78%但英国的坚持让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。随着意大利在北非战场的溃败,德国不得不将军力分散至巴尔干,并通过隆美尔等将领在北非战场的积极表现,试图缓解西线压力。然而,这一系列的决策却导致纳粹德国的战略资源分散,无法集中火力击败敌人,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。
德国的这一系列教训本应成为其重要的历史记忆,警示它在未来避免重复犯错。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,德国深刻体会到多线作战的灾难性后果,失去的不仅是领土和权力,更重要的是它几乎丧失了国家的主权与尊严。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德国并没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,反而在现代的国际博弈中再次卷入了多线作战的困境,尤其是在对抗俄罗斯的同时,还在美国的压力下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军事行动。
2022年,德国空军总监英戈·格哈茨在回应有关德国军机是否飞越台湾海峡的提问时,虽然否认了这一猜测,表示他们的飞行高度会超过10公里,并采用国际航线,但这一表态很快被媒体解读为德国并没有计划飞越台湾海峡,而是采取“民航航线”。然而,德国的态度在台海问题上的模糊不清,却无疑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形成了挑战。尽管德国没有直接对台海进行军事挑衅,但它的态度和举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构成了威胁。
那么,是什么让德国如此“卑劣”地采取这种挑衅行为?首先,德国自冷战结束以来,便开始与美国合作,跟随美国对俄罗斯进行制裁。在俄乌冲突爆发后,德国彻底放弃了曾经保持的中立立场,转而积极支持美国,带领欧盟与俄罗斯进行激烈的对抗。然而,欧盟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但资源匮乏的地区,却在缺乏有效反制措施的情况下,遭受了俄罗斯的资源供应断裂,面临着能源危机和严重的经济压力。
德国不仅在反俄行动中几乎丧命,还与中国的深厚战略合作关系日益紧密,特别是德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广泛影响力,直到今天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。然而,面对国内外的压力,德国似乎已经在“对抗中国”上加大了投入。这一行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:
1、客观因素:德国不得不依赖美国
自二战后,德国的命运便与美国紧密相连。德国成为美国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,而统一后的德国依然未能摆脱美国的控制。尤其是在冷战后,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未曾被挑战,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逐渐成为美国的附庸。随着欧美关系的进一步紧张,尤其是在经济上,美国对欧盟的控制手段变得愈发隐蔽和深刻。德国在此背景下,虽然尽力在美俄之间寻找平衡,但面对不断加剧的美俄对抗,德国被迫在反俄问题上做出选择。最终,德国选择与美国一道施压俄罗斯,然而这一决定让德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2、主观因素:德国不愿接受中国的崛起
对于西方国家来说,尤其是德国,对中国的崛起持有本能的抵触情绪。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始,西方国家便通过殖民扩张积累了巨大财富,建立了以白人为中心的全球秩序。即便在二战后,西方世界依然掌控着全球的主导权。然而,当中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崛起时,西方国家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。德国作为一个西方国家,对中国的崛起自然心存不满,尤其是在中国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复兴,逐渐冲击着传统的西方主导秩序。因此,德国的挑衅行为,不仅源于美国的压力,还反映了它对于中国崛起的深刻不安。
面对这样的现实,德国显然未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,反而在多方面做出了挑衅性决策。正如静夜史所说,德国这一系列的“自掘坟墓”的行为,注定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,尤其是在与中国的关系上,德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压力。
——静夜史,期待您的关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-广源优配官网-配资平台软件-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