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时节意味着什么 炎热至极!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之间。2025年的大暑定于7月22日21时29分。大暑意味着炎热达到了顶点。“暑”即炎热,大暑则表示炎热到了极致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°,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,多地气温常超过35℃,甚至达到40℃。从传统文化角度看,大暑处于“三伏天”的中伏前后,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期。古人认为,世间万物受到阴阳二气的影响,在大暑时节阳气盛极,自然界的万物在充足的阳光与热量滋养下,呈现出最为繁茂的状态。
大暑期间高温酷热,阳光强烈,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达到高峰,散热速度较慢,导致气温持续升高。例如,2024年大暑期间,浙江、福建、江西等地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,最高气温突破40℃。城市中的柏油马路被晒得发软,汽车外壳摸上去烫手,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。
此外,大暑时节雷雨频繁。充沛的水汽加上强烈的对流运动,使得午后或傍晚常常会有突如其来的雷阵雨。华南地区在这一时期雷暴现象尤为常见。这些雷雨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带来降温,但也可能引发洪涝、山体滑坡等灾害,需格外防范。俗语“大暑连天阴,遍地出黄金”强调了雨水对农作物的重要性,适量的降雨为喜水作物提供了充足水分。
大暑还有显著的物候变化。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:腐草为萤、土润溽暑、大雨时行。陆生萤火虫的卵在枯草上孵化,形成“腐草为萤”的说法。天气闷热潮湿,土地仿佛被水汽浸润,描述了“土润溽暑”的环境。而“大雨时行”表明,在大暑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下,天空随时可能下雨,暑湿有所减弱,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。
浙江沿海尤其是台州地区有送大暑船的传统习俗。清同治年间,当地疫病流行,渔民们按旧时三桅帆船模样缩小比例打造大暑船,并装载祭品,送至椒江口外,寓意送走暑气,保佑平安。如今,这一习俗已成为当地的盛大民俗活动,吸引众多游客观看。
大暑期间,民间还有烧伏香的习俗。旱、涝、风灾频繁,人们前往寺庙点燃香烛祈福。有趣的是,伏香还与中医灸法相似,在伏天用药香熏烤特定穴位,据说能治疗一些顽固疾病。
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大暑饮食习俗。山东部分地区流行喝羊肉汤,既能补充体力,又有温补肾阳的功效。温州人有大暑饮伏茶的习惯,这种由金银花、夏枯草、甘草等中草药煮成的伏茶,具有清凉祛暑的作用。而在福建、广东、台湾等地,大暑吃仙草颇为盛行,仙草晒干后可制成烧仙草、仙草冻等消暑凉品,深受喜爱。
关于大暑节气下雨,民间有许多说法。东北地区有“大暑一日雨,一年穷到底”的说法,反映对天气影响收成的担忧。过多的雨水可能导致庄稼长期浸泡在水中,根系缺氧,影响生长,甚至减产。但也有谚语说“小暑雨如银,大暑雨如金”,认为大暑下雨十分珍贵,因为此时气温高,土壤蒸发量大,农作物急需水分补充,适量的降雨能缓解旱情,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。
广源优配-广源优配官网-配资平台软件-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